中國近現(xiàn)代教育家

張之洞(183792日-1909105日),字孝達,號香濤、香巖,又號壹公、無競居士,晚年自號抱冰。直隸南皮(今河北南皮)人。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貴州。咸豐二年(1852年)順天府解元,十八歲中舉人,廿六歲中進士。同治二年(1863年)探花,庶吉士,歷任翰林院編修、教習、侍讀、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,一度是清流派健將,后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,大力倡導“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”。張之洞的作息與常人不同,每天下午二時睡覺,晚上十時起床辦公。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劾張之洞辜恩負職,“興居不節(jié),號令無時”。后來粵督李瀚章奏稱:“譽之則曰夙夜在公,勤勞罔懈。毀之者則曰興居不節(jié),號令無時。既未誤事,此等小節(jié)無足深論”。他注重教育和治安,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(fā)展有很大的影響,同時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開始主導。曾任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兩江總督(多次署理,從未實授)、軍機大臣等職,官至體仁閣大學士,曾創(chuàng)辦漢陽鐵廠、大冶鐵礦、湖北槍炮廠等。八國聯(lián)軍入侵時,大沽炮臺失守,張之洞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“東南互?!?,并鎮(zhèn)壓維新派的唐才常、林圭、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,190811月,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,次年病卒,謚文襄。有《廣雅堂集》。張之洞與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并成為晚清“四大名臣”。

蔡元培(1868111日-194035日),字鶴卿,又字仲申、民友、孑民,乳名阿培,并曾化名蔡振、周子余,浙江紹興山陰縣(今紹興縣)人,革命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,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,革新北大,開“學術”與“自由”之風;1920年至1930年,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。北伐時期,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,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、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,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。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,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。蔡元培為人寬厚、惻隱為懷,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;兩度游學歐洲、親炙文藝復興后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后的思潮。他提倡民權與女權,倡導自由思想,致力革除“讀書為官”的舊俗,開科學研究風氣,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美學教育。教育模式新穎,不拘一格,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,是國家富強之根基。教育思想靈活,兼容并包,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,廣泛吸收各家所長?!敖逃?,養(yǎng)成人格之事業(yè)也?!彼鲝埥逃龖⒅貙W生,反對呆板僵化。他還提倡美育、健康教育、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。

主要著作:《蔡元培先生全集》。

陶行知(18911018日-1946725日),本名陶文浚,因欣賞王陽明“知行合一”學說改名為知行,后認為“行是知之始;知是行之成”,又改名為行知。教育家。教育思想“生活即教育,社會即學校,教學做合一 ”。19192月,發(fā)表《教學合一》,同年在南京高師將“教授法”改為“教學法”,不久為全國教育界所采用。4月,發(fā)表《第一流的教育家》,率先提出創(chuàng)造精神的教育思想。 1920年夏,在南高師舉辦第一次暑期學校,為中國高等學校開辦暑期學校之始。 1921年,參加組織實際教育調查社;11月,從事全國教育聯(lián)合會“中國新學制”起草工作。 19222月,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。同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機關刊物《新教育》主編,并發(fā)表《我們對于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(tài)度》、《評學制草案標準》、《中國建設新學制的歷史》。參與發(fā)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。1931年春,陶行知回國,在上海先后創(chuàng)辦“山海工學團”、“報童工學團”、“晨更工學團”、“流浪兒工學團”等。1939年,陶行知在陪都重慶創(chuàng)辦育才學校。19461月,創(chuàng)辦重慶社會大學;4月,籌備將育才學校遷滬及籌辦上海社會大學。

主要觀點:“想一想死不得?!保弧芭踔活w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?!?;“以教人者教已,在勞力上勞心?!?;

嚴復(1854.1.8—1921.10.27)原名宗光,字又陵,后改名復,字幾道,漢族,福建侯官人,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,翻譯家和教育家,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。在復法運動中,嚴復是一個反對頑固保守、力主復法的維新派思想家。他不僅著文闡述維新的必要性、重要性、迫切性,而且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《天演論》,以“物竟天擇、適者生存”“時代必進,后勝于今”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,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。戊戌變法后,他致力于翻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學說及自然科學著作,是一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。嚴復信奉達爾文進化論和斯賓塞的庸俗進化化。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,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。嚴復在《原強》中提出,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于三個基本條件:“一曰血氣體力之強,二曰聰明智慧之強,三曰德性義仁之強?!彼孟胪ㄟ^資產階級的體、智、德三方面教育增強國威。“是以今日要政統(tǒng)于三端:一曰鼓民力,二曰開民智,三曰新民德”。所謂鼓民力,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健康的體魄,要禁絕鴉片和禁止纏足惡習;所謂開民智,主要是以西學代替科舉;所謂新民德,主要是廢除專制統(tǒng)治,實行君主立憲,倡導“尊民”。嚴復要求維新變法,卻又主張“惟不可期之以聚?!薄俺惑E”的具體辦法就是要通過教育來實現(xiàn),即在當時的中國,要實行君主立憲,必須開民智之后才能實行,總之,“教育救國論”是嚴復的一個突出思想特點。嚴復疾呼必須實行變法,否則必然亡國。而變法最當先的是廢除八股。嚴復歷數八股的危害: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,害在使天下無人才,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?曰有大害三:“其一曰錮智慧”、“其二曰壞心術”、“其三曰滋游手”。嚴復主張多辦學校,他曾論述西洋各國重視教育,對“民不讀書,罪其父母”的強行義務教育表示贊賞。因為中國民之愚智懸殊,自然不能勝過人家?;谶@種思想,嚴復對辦學校是積極的。他除親自總理北洋水師學堂長達二十年外,還幫助別人辦過學校,如天津俄文館、北京通藝學堂等。嚴復要求建立完整的學校系統(tǒng)來普及教育,以“開民智”。他根據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,提出中國的學校教育應分三段的計劃,即小學堂、中學堂和大學堂。小學堂吸收16歲以前的兒童入學;中學堂吸收16歲至21歲文理通順、有小學基礎的青年入學;大學堂學習三、四年,然后升入專門學堂進行分科的專業(yè)學習。同時,還要把學習好的聰明之士送出國留學,以造就學有專長的人才。

主要著作:《論世變之亟》、《原強》、《辟韓》、《救亡決論》、《天演論》、《嚴幾道詩文鈔》、《愈野堂詩集》、《嚴幾道文集》、《嚴譯名著叢刊》、《侯官嚴氏叢刊》、《侯官嚴氏叢刻》、《嚴侯官先生全集》等。

張伯苓(18761951),漢族,現(xiàn)代教育家,原名壽春,字伯苓。187645日(清光緒二年三月十一)出生于天津一個秀才家庭。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習駕駛,1897年畢業(yè)后服務于海軍,不久離職回天津執(zhí)教于家館。1904年,張伯苓赴日考察教育,回國后將家館改建為私立中學,定名敬業(yè)學堂。1907年,在天津城區(qū)南部的開洼地,即民間所稱“南開”,建成新校舍,遂改稱南開中學堂,從此聲名漸著,現(xiàn)在的天津市南開區(qū)也由此得名。1917年秋赴美國,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,次年回國,著手籌辦南開大學。1919年秋正式開學。1923年,創(chuàng)辦南開女子中學。1928年創(chuàng)辦實驗小學。1937年以前,南開已形成了從小學、中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,他先后擔任校長四十余年,培養(yǎng)出不少人才。張伯苓提倡教育救國,辦學方針注重理工科教育。他反對學生介入社會政治活動,但也曾保護過進步師生。張伯苓先生是中國著名教育家,是中國奧運先驅。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國,創(chuàng)造了中華教育史上一道輝煌篇章-------“南開”教育。張伯苓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家。他從一生辦學,飽經滄桑的切身經歷中,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,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,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,表現(xiàn)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(jié)。張伯苓的一生,是進步的愛國的一生。他創(chuàng)業(yè)南開,功在國家,為發(fā)展我國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
王國維(1877年—1927年),字伯隅、靜安,號觀堂、永觀,漢族,浙江海寧鹽官鎮(zhèn)人。清末秀才。我國近現(xiàn)代在文學、美學、史學、哲學、古文字、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,國學大師。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,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,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、美學、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,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(chuàng)者,確立了較系統(tǒng)的近代標準和方法。這位集史學家、文學家、美學家、考古學家、詞學家、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,生平著述62種,批校的古籍逾200種。(收入其《遺書》的有42種,以《觀堂集林》最為著名。) 被譽為“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,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(chuàng)者”。梁啟超贊其“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”,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“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,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,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,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”。

主要著作、后人研究論著:《靜安文集》、《王國維遺書》、《王觀堂先生全集》、《宋元戲曲考》、《曲錄》、《人間詞話》、《殷周制度論》、《王國維詩詞全編》等。

徐特立(187721-1968年11月28日),原名懋恂,字師陶,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,湖南善化(今長沙縣江背鎮(zhèn))人。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。曾創(chuàng)辦長沙師范學校,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師。提倡并親自參加留法勤工儉學?;貒蟠罅π麄髌占傲x務教育,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等校校長。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參加南昌起義。后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代理部長、副部長兼蘇維埃大學副校長。1934年參加長征。1940年回延安,歷任自然科學院院長、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。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。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,中共第七、八屆中央委員。作為毛澤東的老師,他受到了中國民眾普遍的尊敬。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很高,曾在給他的一封信中說:“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,你現(xiàn)在仍然是我的先生,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。當革命失敗的時候,許多共產黨員離開了共產黨,有些甚至跑到敵人那邊去了,你卻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產黨,而且取的態(tài)度是十分積極的。從那時至今長期的艱苦斗爭中,你比許多青年壯年黨員還要積極,還要不怕困難,還要虛心學習新的東西。什么“老”,什么“身體精神不行”,什么“困難障礙”,在你面前都降服了?!?/p>

徐特立名言:1.人人都希望過幸福的生活,戰(zhàn)勝困難也應當人人盡力;2.交朋友是可以產生偉大的力量的;3.浪費時間就是自殺,尤其是浪費休息的時間,直接威脅著生命;4.不動筆墨不讀書;5.不怕讀得少,只怕記不牢。

李大釗,字守常,河北省樂亭縣人,生于1889年10月29日。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。1913年冬,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,東渡日本,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。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“二十一條”后,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,他起草的《警告全國父老書》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,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。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,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。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(fā)了李大釗,他先后發(fā)表了《法俄革命之比較觀》、《庶民的勝利》和《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》等文章和演說。他宣稱:“試看將來的環(huán)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!”1919年,他又發(fā)表了《新紀元》、《我的馬克思主義觀》、《再論問題與主義》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。1920年3月,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(fā)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。10月,在李大釗發(fā)起下,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。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,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。在黨的二大、三大和四大,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。1926年3月,李大釗領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、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、吳佩孚的斗爭。北洋軍閥段祺瑞執(zhí)政府制造了“三?一八”慘案,北京一片白色恐怖。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,繼續(xù)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。1927年4月6日,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,闖進蘇聯(lián)大使館駐地,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。李大釗備受酷刑,在監(jiān)獄中,在法庭上,始終大義凜然,堅貞不屈。4月28日,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,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。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,從容就義,時年38歲。

劉佛年(1914.4-2001.5.12),教育家。湖南醴陵人。出生在醴陵縣大林鄉(xiāng)一個書香之家,1929年從長沙明德中學畢業(yè),考入武漢大學預科,兩年后進入本科,1935年畢業(yè)于武漢大學哲學教育系,又考入廣州學海書院。1937年后留學英國、法國。先后在英國倫敦大學、劍橋大學、法國巴黎大學攻讀研究生。1940年初回國,先后西北聯(lián)合大學、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任教;抗戰(zhàn)勝利后,被暨南大學聘任為哲學概論和教育哲學的教授。建國后,歷任暨南大學校委會常委兼秘書長,后任上海師范學校校長,兼任上海教育工會副主席、上海哲學會副主席。1950年參加赴朝慰問團華東分團,任副秘書長,1951年參加籌建華東師范大學,任教務長、副校長、1978年,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、1984年,任華東師范大學名譽校長,復旦大學教授,華東師范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、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,中國教育學會第一、二屆副會長,全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教育思想研究會會長、全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長、全國教育史研究會理事長、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、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會會長、上海哲學學會第一屆副會長,上海教育工會名譽主席,《中國教育大辭書》編輯委員會總顧問及《中國大百科全書·教育卷》編委、副總編輯,副主任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是第五、六屆全國人大代表。長期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驗。主張教育改革要“確立教育目標,加強教學評價,按照目標從事教學活動,提高一般中小學的教育質量”,“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深入實際,參加教育工作的調查和學校的教育實驗”。發(fā)表《關于全面發(fā)展的教育目標》、《布魯姆及顧泠源經驗》以及有關教育改革方面的論文30多篇。

主要著作:主編《教育學》。譯有《物理學的進化》。

謝臺臣(18841936年)濮州人(今范縣濮城)。名丕閣、字臺臣,革命教育家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考中秀才。1905年入保定高級師范讀書,畢業(yè)后先后在保定、大名、天津等地中學任教。1922年,在大名創(chuàng)辦省立第七師范學校,并任校長。提出“以作為學”和“師生大成一片”,強調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實行教育民主。1926年,受中共黨員馮品毅影響,傾向革命,大力支持黨所領導德革命活動。次年春,經趙紀彬介紹,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此后,自覺把學校作為培養(yǎng)革命人才的陣地,廢余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審定的教科書,親自擬定教育大綱,聘請中共黨員王冶秋等講授馬列主義課程,選用李大釗、魯迅及高爾基的作品為國文教材。還鼓勵和帶領師生參加革命活動,為革命事業(yè)培養(yǎng)和輸送了大批人才。19304月,中共直南特委提出以第七師范為核心,組織武裝暴動。他從實際出發(fā),提出并堅持正確意見,被扣上“右傾機會主義”帽子,開除黨籍。后仍堅持為黨工作,于1936年逝世。次年,第七師范廣大師生為其建立了“謝臺臣紀念碑”。1979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為他平反昭雪,恢復黨籍。